
姓名:李宛軒
年紀:25 歲
職業:行銷文案
閱讀詩作行為
- 紙本與電子書各半
- 假日空閒時間或睡前閱讀
閱讀詩作態度
- 有自己特定關注的詩人
- 會一直回顧自己喜歡的詩作
- 好奇非專業作家的大眾會有什麼樣的創作想法或議題取材。
痛點
- 想看到其他會員創作的詩
- 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收藏
目標
- 擁有看到他人詩作的空間
- 獲得收藏詩作的空間
透過臉書粉專「晚安詩」可以得知大眾對於中文詩作的接受度提高,不過現下卻沒有提供良好閱讀體驗與推廣臺灣詩文的產品。我也經常從「晚安詩」留言中看到「想要購買此詩集卻沒有管道。」、「想要看更多臺灣詩人的創作,卻不知道從何找起。」等相關討論,感受出大家對於臺灣詩文仍有一定距離。因此,我進行使用者研究與分析,試圖設計擁有良好閱讀體驗的產品;以及藉由學術專業規劃專題幫助大家循序漸進了解臺灣詩文與詩人,進而窺見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讀詩」試圖利用簡潔沉靜的介面設計讓使用者擁有良好使用手機閱讀與創作詩文的體驗,並希望以用心編排的內容與專題讓使用者認識與愛上臺灣詩人與詩作。
由於時間有限,第一階段,以我個人(同時也屬於使用者)的角度,圍繞在兩個觀察到的需求與痛點 -「想要購買此詩集卻沒有管道。」、「想要看更多臺灣詩人的創作,卻不知道從何找起。」探索設計的可能;第二階段,進行主要功能「讀詩」、「是詩」的使用者測試,並完成使用者研究;第三階段,優化「讀詩」,盡可能做出中保真原型。
探索設計的可能,由觀察到的使用者需求延伸出 -
使用者研究
優化「讀詩」功能,加強其社交性與互動性,提升使用者體驗。
進行任何產品設計之前,我想要先制定「讀詩」的設計原則,以避免日後設計的混淆。
深入瞭解使用者的閱讀與產品使用體驗,並統整成人物誌,挖掘潛在需求與產品可行設計之方向。
以身旁親友篩選出 5 位受訪者,屬於目標族群並對產品功能有不同期待與想法。
統整完訪綱,再加以分析受訪者可得出兩大需求,一為規劃社交互動的空間,希望與其他會員討論詩作、想法交流,以及分享創作;一為追求提升個人化體驗,例如收藏功能、搜尋功能或詩文註解。
從訪談結果可得,無論是習慣紙本閱讀或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閱讀者對於「讀詩」的介面使用都給予肯定,並且還能擁有紙本閱讀體驗所無法給予的收藏、搜尋、討論等功能;並且受訪者也有提到以往接收詩作資訊十分零散,無法有效得知詩人動向或新詩的發表,甚至過去的作品也沒有機會曝光,「讀詩」倘若能清楚蒐集這些資訊,不但增加使用者體驗,也顯現在電子產品上閱讀的優勢,會提高電子閱讀的可行性。
藉由人物誌撰寫使用者故事,幫助我在功能發散的設計上更聚焦於使用者的需求與動機。
第一階段的「讀詩」雖然可以寫詩,卻沒有空間可以分享給其他會員,也無法探索其他會員的創作,這是一個創作平台不該遺漏的空間,因此我增加了「有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