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透過臉書粉專「晚安詩」可以得知大眾對於中文詩作的接受度提高,不過現下卻沒有提供良好閱讀體驗與推廣臺灣詩文的產品。我也經常從「晚安詩」留言中看到「想要購買此詩集卻沒有管道。」、「想要看更多臺灣詩人的創作,卻不知道從何找起。」等相關討論,感受出大家對於臺灣詩文仍有一定距離。因此,我進行使用者研究與分析,試圖設計擁有良好閱讀體驗的產品;以及藉由學術專業規劃專題幫助大家循序漸進了解臺灣詩文與詩人,進而窺見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概述

「讀詩」試圖利用簡潔沉靜的介面設計讓使用者擁有良好使用手機閱讀與創作詩文的體驗,並希望以用心編排的內容與專題讓使用者認識與愛上臺灣詩人與詩作。
由於時間有限,第一階段,以我個人(同時也屬於使用者)的角度,圍繞在兩個觀察到的需求與痛點 -「想要購買此詩集卻沒有管道。」、「想要看更多臺灣詩人的創作,卻不知道從何找起。」探索設計的可能;第二階段,進行主要功能「讀詩」、「是詩」的使用者測試,並完成使用者研究;第三階段,優化「讀詩」,盡可能做出中保真原型。

第一階段、探索與定義

探索設計的可能,由觀察到的使用者需求延伸出 -

  • 每日詩文更新,確保讀者每天都可以閱讀不同詩作並認識更多詩人。
  • 詩文專題,結合議題或時事,讓讀者有脈絡地了解臺灣詩作與詩人。
  • 製作出功能原型,以執行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發展研究

使用者研究

  • 深入訪談,讓訪談者進行測試,並分析其反饋與行為。
  • 並利用使用者研究結果製作使用者旅程與流程圖,改善第一階段設計的不足。
第三階段、產品交付

優化「讀詩」功能,加強其社交性與互動性,提升使用者體驗。

第一階段、

設計原則

進行任何產品設計之前,我想要先制定「讀詩」的設計原則,以避免日後設計的混淆。

功能設計

讀詩

  • 每日更新不同的詩作,如日曆上的小語般
  • 之所以設計為每日更新,是因為可以賦予一天不同的意義。
    「將這首詩為你的今天做一種概念的延伸。」
  • 使用者可以每日接收到不同的詩人與內容

是詩

  • 月更的詩文專題
  • 規劃臺灣詩文專題,如日治時期中文詩的隱喻、鹽水地帶的地方意識、女子詩等
  • 使用者可以有系統地了解臺灣詩文與詩人窺見臺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我詩(收藏詩文 & 設定)

  • 使用者設定與接收通知的頁面
  • 可以創作詩文的空間

功能 Wireframe

讀詩(主頁)

  1. 頂部導航(搜尋)
  2. 當天日期(陽、陰曆)
  3. 詩名、作者、詩文
  4. 喜歡、想法、收藏、分享
  5. 線上買詩連結
  6. 留言輸入欄

搜尋頁

  1. 搜尋欄
  2. 年、月、日、作家連結

買詩

  1. 線上書店或電子書連結(誠品、博客來、讀冊、讀墨、淘書不可)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讓使用者每天有新的詩文可以閱讀並且給予感想。
  2. 搜尋頁可以讓使用者查找想知道的詩文或詩人。
  3. 方便使用者知道詩文的資訊,並刺激其購買。

讀詩

搜尋頁

買詩

是詩

  1. 專題目錄
  2. 時間軸
  3. 創作年份與作者
  4. 詩句

詩專頁

  1. 創作日期(陽、陰曆)
  2. 詩名、作者、詩文
  3. 喜歡、想法、收藏、分享
  4. 線上買詩連結
  5. 前後頁按鈕

詩人頁

  1. 姓名
  2. 出生年與逝世年
  3. 簡介
  4. 經典詩作列表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製作結合時事或議題詩文專題刺激使用者瀏覽。
  2. 推廣更多臺灣詩作與詩人,並結合臺歷史與文學。

是詩

詩專頁

詩人頁

我詩(主頁)

  1. 使用者名稱
  2. 收藏清單
  3. 頭像
  4. 我詩
  5. 設定、通知、登出

設定

  1. 頭像、筆名、簡介
  2. 手機號碼
  3. 密碼修改
  4. 社群同步(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5. 隱私設定、每日提醒、字體大小、語言

通知

  1. 寄件者
  2. 訊息連結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方便使用者管理詩作與APP。
  2. 有效瀏覽通知與詩作反饋。

我詩

設定

通知

我詩(個人頁)

  1. 頭像
  2. 筆名
  3. 加入會員日期
  4. 寫詩連結
  5. 收藏詩人與詩的連結
  6. 簡介
  7. 詩作列表

寫詩

  1. 詩名
  2. 詩作內容
  3. 新增Hastag
  4. 同步至社群(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5. 不公開按鈕
  6. 分享按鈕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讓使用者有一個簡單的作品集,分享理念與詩作。
  2. 創作藉由Hastag的標註能推廣給對其主題有興趣的會員。

個人頁

寫詩

歡迎頁面

  1. 登入/註冊按鈕
  2. 忘記密碼

登入

  1. 手機號碼
  2. 密碼
  3. 快速登入(Facebook、Google、Apple)
  4. 忘記密碼

註冊

  1. 手機號碼
  2. 密碼
  3. 使用者名稱
  4. 快速註冊(Facebook、Google、Apple)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讓使用者方便且快速開始使用APP。
  2. 強化產品形象。

歡迎頁面

登入

註冊

功能 Mockup & Prototype

讀詩

是詩

我詩

歡迎頁面

第二階段、

使用者研究

半結構式訪談(質化研究)

深入瞭解使用者的閱讀與產品使用體驗,並統整成人物誌,挖掘潛在需求與產品可行設計之方向。

受訪者招募

以身旁親友篩選出 5 位受訪者,屬於目標族群並對產品功能有不同期待與想法。

受訪者樣貌

  1. 年齡介於 20 - 30歲區間
  2. 職業領域多元
  3. 熱愛詩文者或想了解詩文者

受訪者

第一位 - 李小姐  24歲 行銷文案
第二位 - 張先生  25歲 中文研究所碩士
第三位 - 蘇小姐  22歲 法國人 碩士
第四位 - 胡先生  25歲 工程師
第五位 - 賈小姐  28歲 工程師

受訪者分佈

重視社交互動 VS 重視個人體驗

統整完訪綱,再加以分析受訪者可得出兩大需求,一為規劃社交互動的空間,希望與其他會員討論詩作、想法交流,以及分享創作;一為追求提升個人化體驗,例如收藏功能、搜尋功能或詩文註解。

人物誌

姓名:李宛軒
年紀:25 歲
職業:行銷文案

閱讀詩作行為

  • 紙本與電子書各半
  • 假日空閒時間或睡前閱讀

閱讀詩作態度

  • 有自己特定關注的詩人
  • 會一直回顧自己喜歡的詩作
  • 好奇非專業作家的大眾會有什麼樣的創作想法或議題取材。

痛點

  • 想看到其他會員創作的詩
  • 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收藏

目標

  • 擁有看到他人詩作的空間
  • 獲得收藏詩作的空間

姓名:張壹然
年紀:25 歲
職業:中文研究所碩士

閱讀詩作行為

  • 紙本為主,有點排斥使用電子產品閱讀詩作,但「讀詩」畫面簡潔美觀,所以可以接受
  • 每日都會閱讀

閱讀詩作態度

  • 比較想了解更多臺灣詩人
  • 喜歡歷史與哲學詩,希望有註解或詩評幫助瞭解詩作的背景知識與潛藏意涵

痛點

  • 想要深入了詩的背景知識與註解
  • 不知道要怎麼看到自己收藏的詩或詩人
  • 會想看到其他人的收藏

目標

  • 詩作能夠有背景知識、註解或詩評的補充
  • 獲得收藏詩作的空間
  • 瀏覽他人收藏的空間

姓名:蘇瑢月
年紀:22 歲
國籍:法國人
職業:歷史研究所碩士

閱讀詩作行為

  • 紙本為主,但也會使用電子書
  • 每日都會找空閒時間閱讀

閱讀詩作態度

  • 對中文詩作很感興趣不知道怎麼挑選詩人或詩集
  • 最喜歡歷史詩,但會想跟中文慣用者交流討論,深入瞭解詩作的背景知識

痛點

  • 想要深入了詩的背景知識
  • 希望可以跟大家交流討論,而不是單純讀詩

目標

  • 詩作能夠有背景知識的補充
  • 獲得對詩作想法討論的空間

姓名:胡佳龍
年紀:25 歲
職業:設備工程師

閱讀詩作行為

  • 通常在臉書或 IG 上看他人分享或自己搜尋
  • 睡前或假日閱讀

閱讀詩作態度

  • 對某些關鍵字會感興趣
  • 會持續看某些詩人的創作
  • 不知道怎麼篩選詩人或詩集來閱讀,且覺得搜尋不認識的詩人或詩作很麻煩

痛點

  • 想要了解大家的想法,以及跟討論詩作
  • 希望有地方分享自己的創作
  • 想要看到其他會員的詩作

目標

  • 獲得對詩作想法討論的空間
  • 獲得分享與交流創作的空間

姓名:賈以瑄
年紀:28 歲
職業:前端工程師

閱讀詩作行為

  • 在臉書或 IG 看他人分享或自己搜尋為主
  • 睡前閱讀較多,基本上每日都會看

閱讀詩作態度

  • 會固定看某些詩人的創作
  • 習慣分享自己喜歡的詩作
  • 對詩作有自己的想法,也想要分享自己的見解

痛點

  • 希望可以跟大家交流討論,分享想法不知道搜尋功能要從何下手
  • 不知道搜尋功能要從何下手

目標

  • 獲得對詩作想法分享的空間
  • 改善搜尋功能

研究結果

一、評估電子產品可行性

從訪談結果可得,無論是習慣紙本閱讀或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閱讀者對於「讀詩」的介面使用都給予肯定,並且還能擁有紙本閱讀體驗所無法給予的收藏、搜尋、討論等功能;並且受訪者也有提到以往接收詩作資訊十分零散,無法有效得知詩人動向或新詩的發表,甚至過去的作品也沒有機會曝光,「讀詩」倘若能清楚蒐集這些資訊,不但增加使用者體驗,也顯現在電子產品上閱讀的優勢,會提高電子閱讀的可行性。

二、撰寫使用者故事

藉由人物誌撰寫使用者故事,幫助我在功能發散的設計上更聚焦於使用者的需求與動機。

  1. 身為讀者,我想要收藏自己喜歡的詩作或詩人,以便經常回顧與管理。
  2. 身為讀者,我想要搜尋發佈日期或詩人,進而發現更多內容。
  3. 身為讀者,我想要探索其他會員的創作,並且可以討論。
  4. 身為創作者,我想要有撰寫的空間,並且管理作品。

三、新增「有詩」

第一階段的「讀詩」雖然可以寫詩,卻沒有空間可以分享給其他會員,也無法探索其他會員的創作,這是一個創作平台不該遺漏的空間,因此我增加了「有詩」功能。

有詩

  1. 詩文卡(詩名、作者、詩文節錄)
  2. 已讀/重來/喜歡按鈕

詩專頁

  1. 關閉視窗圖標
  2. 詩名、作者、詩文
  3. 喜歡、留言、收藏、分享
  4. 留言輸入欄

使用者 & 頁面目標

  1. 讓使用者可以看到其他會員創作的詩文,且匿名給予反饋。
  2. 藉由類似時下交友軟體的操作模式增添瀏覽詩文的趣味性。
  3. 透過其他會員的反饋讓使用者更踴躍創作並提升創作品質。

有詩

詩專頁

四、從使用者角度學習,找出弱點並完善設計問題

收藏頁

詩人收藏頁

詩作收藏頁

功能流程圖

藉由使用者訪談,我更深入了解到第一階段設計產品時許多功能與觸發機制的不足,所以透過描繪流程圖來確保每項功能流程的設計與發展是完整且符合使用者體驗的。

第三階段、

產品原型

讀詩

反思

  1. 收斂使用者訪談,同時堅持產品目標
  2. 在執行使用者研究的過程,雖然從受訪者的回饋中得到許多產品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產品呈現最終都需回溯到設計原則上與「讀詩」的長期願景,該如何將產品功能完善至目標族群皆能在其中獲得最佳使用者體驗,是我需要繼續學習的事。
  3. 資源有限下,讓產品完整
  4. 一開始做「讀詩」,除了想累積自己的設計經驗,更是因為對於沒有推廣臺灣詩文的產品感到可惜,但礙於我技術及時間的不足,無法讓心中的「讀詩」如實呈現。我知道我必須繼續精進自己的技術與設計思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使用者能夠藉由「讀詩」得到更好的體驗。